您現在的位置: 跨考網考研專業(yè)課正文

新聞傳播學考研之重點院校及其專業(yè)推薦_跨考網

最后更新時間:2011-08-04 20:23:40
輔導課程:暑期集訓 在線咨詢
復習緊張,焦頭爛額?逆風輕襲,來跨考秋季集訓營,幫你尋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新聞傳播學考研重點院校推薦:

  1、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學校致力于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出版、報刊及新媒體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是一所文、工、藝、管、理、經、法、教多學科協(xié)調發(fā)展,以信息傳播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學校位于中國北京東郊古運河畔,校園占地708畝,校舍總面積46萬平方米。

  學校被譽為中國廣播影視傳播人才的搖籃。50多年來,學校為廣播影視系統(tǒng)及信息傳播業(yè)培養(yǎng)輸送畢業(yè)生6萬多人,培訓在職人員35萬多人次。校友遍布全國各地及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形成了一支從領導干部到專業(yè)人員的骨干隊伍,很多人成為著名的記者、編輯、播音員、節(jié)目主持人、導演、編劇、制片人、翻譯和高級工程技術專家。

  學校同五大洲近50個國家和地區(qū)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傳媒機構等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每年接收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留學生1000余名。學校為國際高校影視聯合會會員。

  學校設新聞傳播學部、影視藝術學部、理工學部等3個學部,設電視與新聞學院、廣告學院、國際傳播學院、媒體管理學院、社科學院、影視藝術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動畫學院、文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等12個學院及遠程與繼續(xù)教育學院,新聞學系、傳播學系、電視系、編輯學系、廣告學系、廣告設計系、公共關系系、國際傳播系、國際關系學系、英語語言文學系、外語系、經濟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法律系、社科系、文藝系、導演表演系、廣播電視文學系、攝影系、美術系、錄音藝術系、錄音技術系、播音系、應用語言學系、動畫系、數字藝術系、中國文學系、語言文化系、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廣播電視工程系、自動化系、應用數學系、光電學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軟件工程系等 37個系。擁有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9個博士點、40個碩士點,7個專業(yè)碩士點,71個本科專業(yè)?,F有全日制在校生13,291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4389人。

  學校是中國信息傳播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鎮(zhèn),設信息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傳媒發(fā)展研究院,擁有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有聲媒體)、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心、國際文化貿易研究所及國家非通用語本科人才培養(yǎng)基地等6個國家級教學科研機構,另有5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學校主辦《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當代電影》、《電視藝術》、《媒介》、《廣告主》等學術刊物,編纂出版《中國廣播電視年鑒》、《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tài)年鑒》、《中國廣告作品年鑒》,經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學校的以大傳播的理念、全媒體的視野,植根廣播電視,面向傳媒界,為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網絡、出版及新媒體竭誠服務,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與廣播影視事業(yè)魚水相依的行業(yè)特色;多層次、多規(guī)格、多樣化、開放式的辦學特色;多學科兼容,相互交叉滲透充分體現綜合優(yōu)勢的學科特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yè)道德,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相結合的育人特色。

  2、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1950年,在毛澤東、劉少奇同志的親自主持下,中國人民大學正式命名組建。1955年,黨中央、中宣部和高等教育部決定將燕京大學新聞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yè)劃入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中國的正規(guī)新聞教育事業(yè)正式起步。

  中國人民大學的新聞教育在黨的新聞教育事業(yè)中占有特別的歷史地位。早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陜北公學、華北大學、北方大學、華北聯合大學時期,學校便為黨的革命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新聞宣傳干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成立后,迅速發(fā)展成為全國新聞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教學、科研領域始終處于排頭兵位置。1988年,在原新聞系基礎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正式成立。

  目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業(yè)已成為業(yè)界公認的新中國新聞事業(yè)重要的人才庫、智囊?guī)?、理論?chuàng)新基地和國內外學界、業(yè)界的交流平臺。五十多年來,學院共培養(yǎng)了8000余名畢業(yè)生,他們?yōu)橹袊侣勈聵I(yè)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秾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東方風來滿眼春》等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新聞作品,皆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畢業(yè)生撰寫完成。

  “七五”以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是承擔國家重大課題最多、獲獎成果最多的新聞院系,許多專家學者擔任國家重大研究項目的首席顧問。國家重點研究基地“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設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被評估為新聞傳播學科綜合實力第一名。目前,學院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21世紀是信息和傳播的時代,新聞和傳播教育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人民大學開始了建設國際一流大學的進程,新聞學院在學校的總體部署下,制定了建設國際一流新聞傳播學科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十一五”學科建設規(guī)劃。

  3、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傳播學教育機構,其前身復旦大學新聞系創(chuàng)建于1929年。創(chuàng)建80年來,培養(yǎng)了近萬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許多畢業(yè)生成為中國新聞傳播業(yè)的骨干力量,為中國新聞傳播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享有“記者搖籃”的美譽。

  1995年建立新聞學院董事會,并設立“中國復旦新聞教育發(fā)展基金”,以借助社會的力量加快發(fā)展新聞教育。1996年,新聞學與傳播學被列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1998年,設立傳播學博士點。1999年,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成立,為中國高校新聞院系中最早建立的博士后流動站。2000年,新聞傳播學博士點成為國內首批具有一級學科授予權的博士點。2001年,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簽訂共建新聞學院的協(xié)議,為中國新聞教育界的首創(chuàng)。共建七年來,新聞學院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yǎng)以及國際交流、校園建設各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發(fā)展。

  學院現有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和傳播學四個系,擁有碩士點8個,擁有博士點4個,在校學生總數達1100多人。新聞學院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擁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2007年新聞學和傳播學雙雙獲批成為全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較高的國際知名度。新聞學院現任院長宋超教授。

  學院遵循新聞系主要創(chuàng)始人陳望道先生所題的“好學力行”系銘,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和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時俱進,在新聞與傳播學科的教學與科研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4、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武漢大學的新聞與傳播教育始于改革開放之初,學院前身為1983年組建的原武漢大學新聞系。2000年8月,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

  學院下設新聞學、廣播電視、廣告學、網絡傳播四個系,六個本科專業(yè)和專業(yè)方向。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五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跨文化傳播學、媒介經營與管理;二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新聞學、傳播學;擁有一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fā)展研究中心。學院現有正副教授28人,博士生指導教師14人(含兼職博導4人)。學院在校全日制學生15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余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近700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1500多人。學院教學實驗設施齊備,擁有先進的專業(yè)演播廳、多媒體報刊編輯實驗室、廣播電視非線性編輯實驗室、錄音室、攝影實驗室等;院圖書資料室擁有中外圖書期刊30000余冊。當前學院的綜合辦學實力位居國內同類專業(yè)院校的先進行列。

  建院20多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秉承“自強、弘毅、求是、拓新”之校訓,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抓住機遇,轉變觀念,銳意進取,全面推進學科建設和理論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領域,如:新聞傳播文化與實務研究、臺港澳與大陸新聞比較研究、中西新聞比較研究、廣告理論與實踐研究、新聞傳媒發(fā)展研究、新聞理論的邊際研究等。學院辦有公開出版的學術刊物《新聞傳播評論》、《中國媒體發(fā)展研究年度報告》。在眾多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十五”211項目“現代傳媒與中國社會文化發(fā)展”已有階段性成果產出;國家“985工程”人文社科重點支持申報項目“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發(fā)展研究”已獲得通過,以此為契機,新一輪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正在啟動。 彰武

  學院歷來重視廣泛領域的海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已先后舉辦了“中國財經新聞高級論壇”、 “WTO與中國新聞傳播走向”、“中國廣告教育研究會第三次研討會”、“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等全國和國際性的學術會議。還先后接待過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日本、德國、瑞士等國及臺港澳地區(qū)著名學者、實業(yè)界人士的來訪、講學,還先后派出過10多位教師赴美國、日本、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瑞士及香港、臺灣等地進行訪及講學。積極搭建學術平臺,聘請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和業(yè)界人士擔任學院的兼職或客座教授,并與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等多家媒體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實現了理論研究與媒體實踐的良性互動。

  在人才培養(yǎng)教育過程中,學院始終將培養(yǎng)質量擺在首位,堅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高素質的優(yōu)秀研究型、創(chuàng)新型的新聞傳播人才。學院創(chuàng)建20多年來,學院先后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輸送各類、各層次的新聞傳播人才、廣告實務人才10000多人。有30多位畢業(yè)生分別獲得過“中國新聞一等獎”、“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廣播電視“金話筒獎”等國內新聞傳播界最高榮譽稱號。各類學生入學后將按擬定的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完成所規(guī)定的學習內容即可獲得相應學位。優(yōu)秀本科可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碩士生以兩年制度為基礎的彈性學制實行中期分流,提前攻讀博士學位。

  5、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于二十一世紀開元之年。它的辦學宗旨是:為社會培養(yǎng)和造就掌握國家政策法規(guī)、通曉新技術、精通外語、具有現代管理觀念的新一代新聞與傳播人才;為國家解決新聞與傳播領域中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構筑民族優(yōu)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交流的橋梁。

  學院暫設三系一所兩個實驗室,即:新聞系、傳播系、新媒體與網絡傳播系;信息與傳播研究所;多媒體實驗室和影視制作室。

  專業(yè)設置:

  新聞學:包括新聞學、國際新聞、網絡新聞等方向,旨在培養(yǎng)掌握國家政策法規(guī),具備系統(tǒng)的新聞理論知識與網絡時代的傳播技能,具有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能在新聞、出版、宣傳部門從事編輯、記者與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現招收碩士生、本科生。

  傳播學:包括傳播學理論、國際傳播、傳播管理、廣播影視等方向,培養(yǎng)能在大眾媒體、信息產業(yè)和其它相關部門從事管理和實務工作的專門人才。現招收博士生(方向)、碩士生,擬在本科生中開設專業(yè)方向。國際文化交流:培養(yǎng)有新聞學、傳播學、跨文化交流學專業(yè)基礎,有較強的外語應用能力,適于從事涉外新聞傳播與文化交流工作的人才。目前招收碩士生、第二學士學位生。

  廣告學:注重基礎課教學與廣告實務課教學的結合,廣告專業(yè)課教學和相關學科教學的結合,校內教學與校外實習的結合,使學生既提高整體素質,又能掌握廣告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成長為復合性、國際化的廣告專業(yè)人才。畢業(yè)生的工作去向一般是大的媒體和跨國廣告公司?,F招收碩士生、本科生。編輯出版學:培養(yǎng)具備編輯出版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熟練地掌握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具有全面素質的網絡時代新型編輯出版人才。課程設置旨在促進文理科的融合,既關注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電子編輯出版,又注重文化功底和人文素質的提升,以期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編輯出版及專業(yè)管理人才。目前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方向)和本科生。

跨考考研課程

班型 定向班型 開班時間 高定班 標準班 課程介紹 咨詢
秋季集訓 沖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專業(yè)課1對1+專業(yè)課定向輔導+協(xié)議加強課程(高定班)+專屬規(guī)劃答疑(高定班)+精細化答疑+復試資源(高定班)+復試課包(高定班)+復試指導(高定班)+復試班主任1v1服務(高定班)+復試面授密訓(高定班)+復試1v1(高定班)
2023集訓暢學 非定向(政英班/數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協(xié)議班) 13800起 先行階在線課程+基礎階在線課程+強化階在線課程+真題階在線課程+沖刺階在線課程+專業(yè)課針對性一對一課程+班主任全程督學服務+全程規(guī)劃體系+全程測試體系+全程精細化答疑+擇校擇專業(yè)能力定位體系+全年關鍵環(huán)節(jié)指導體系+初試加強課+初試專屬服務+復試全科標準班服務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跨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北京尚學碩博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含本網和跨考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跨考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跨考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再通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跨考網”,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③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后在兩周內速來電與跨考網聯系,電話: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