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跨考網擇校擇專業(yè)正文

廈門大學海洋系05年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招簡_跨考網

最后更新時間:2008-02-22 23:40:24
輔導課程:暑期集訓 在線咨詢
復習緊張,焦頭爛額?逆風輕襲,來跨考秋季集訓營,幫你尋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廈門大學海洋學系始建于1946年,重組于1970年?,F設物理海洋學、海洋物理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五個專業(yè),及海洋生物學專業(yè)與廈大生物學系合辦的國家教委生物學(含海洋生物學)理科人才培養(yǎng)基地班,共有5個碩士點、5個博士點、1個博士后流動站,為中國海洋化學學會掛靠單位。現有博士生導師9名,教授19名,副教授17名。海洋系已為我國的海洋界輸送了許多人才。其中不少已成為我國海洋學界的學術帶頭人、國際海洋學界的知名學者。海洋系還開創(chuàng)了我國浮游生物學和海洋化學學科,被譽為我國海洋科學的搖籃。

  海洋化學

  廈門大學海洋化學學科創(chuàng)辦于20世紀50年代末,是我國最早設立的海洋化學專業(yè),成為我國海洋化學教學和科研的發(fā)祥地。目前為國家重點學科,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學術梯隊年輕化、結構合理。現有在職教授10人、副教授7人,講師4人,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1個。本學科現有海洋環(huán)境化學、同位素海洋化學、海洋地球化學、海洋有機化學等研究方向。

  近年來,在“211”工程和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支持下,已投入3500萬元建成了面積7100平方米的臨海海洋大樓,并購進了一大批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如Delta Plus/XP同位素比值質譜儀、8路?能譜儀、低本底?/?計數儀、低本底?-能譜儀、超低本底液體閃爍譜儀、GC-MS、HPLC、TOC/TN分析儀,教學、科研條件相當完善。目前本學科己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的完備人才培養(yǎng)體系,成為我國海洋化學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

  物理海洋學

  廈門大學物理海洋學專業(yè)隸屬一級學科―海洋科學,是經教育部批準可招收和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的專業(yè)。

  本專業(yè)目前設置的主要培養(yǎng)研究方向是河口近岸物理海洋學與海洋環(huán)境動力學。河口近岸物理海洋學的研究包括河口近岸海洋動力學機制、風暴潮及防潮措施、海洋遙感與應用等;海洋環(huán)境動力學的研究則側重于環(huán)境水動力學等基礎和應用研究,包括鹽淡水混合、河口及海岸泥沙運動及沖淤機制、海洋環(huán)境污染擴散與溶質運移,以及為沿海開放城市建設等綜合服務的海岸綜合開發(fā)利用工程、海洋工程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及環(huán)境影響的評價。

  本專業(yè)以東南沿海特別是臺灣海峽為重點研究對象,突出亞熱帶海洋環(huán)境研究和河口近岸海洋動力研究的特色,在跟蹤和了解物理海洋知識和當代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數學、物理基礎知識和數值處理技術,掌握物理海洋學的基本實驗和觀測技術,開展理論基礎方面的研究,解決河口近岸及海洋環(huán)境物理海洋學問題,為海洋工程建設和海洋資源的綜合開發(fā)利用服務。研究生培養(yǎng)以綜合型人才為目標,側重于運用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服務于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使之畢業(yè)后成為具備海洋科學基礎知識、物理海洋學專業(yè)知識的科研人員和高校師資,或成實際應用部門的高級技術人員。

  本專業(yè)設有物理海洋學實驗室和海洋遙感與信息處理實驗室。其中,海洋遙感與信息處理實驗室是教育部211工程第一批評審通過的實驗室;物理海洋學實驗室已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可以開展對外提供公正數據的服務,同時已經國家海洋局批準,獲得海域使用論證資質和海域使用測量資質。

  物理海洋學是海洋學科傳統(tǒng)而年輕的專業(yè)。說她傳統(tǒng),是因為她是海洋科學研究的基礎學科,而且歷史悠久,與廈門大學的成長和發(fā)展同步;說她年輕,是因為目前從事本專業(yè)工作的是一批年輕有為的教師和科技人員。三名碩士生導師均在四十而立之年,胡建宇教授(博士)、商少平教授和潘偉然副教授(留日博士)目前正承擔著一批國家863攻關課題,同時積極拓展對外橫向課題,為福建和廈門特區(qū)的沿海經濟帶建設、對外開放服務。他們正帶領著一批朝氣蓬勃的研究生,活躍在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線。

  海洋生物學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正以其富饒的資源,廣袤的空間,給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帶來新的希望,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學科創(chuàng)辦于20世紀20年代,是我國海洋生物學教學和科研的發(fā)祥地和海洋生物學家的搖籃,曾培養(yǎng)出了伍獻文院士、曾呈奎院士和陳宜瑜院士等一大批著名科學家。經過80年的建設,本學科點師資力量雄厚、素質優(yōu)良,學術梯隊結構合理,是全國重點學科。現有在職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講師1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學科研人員約占80%.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1個。本學科現有海洋浮游生物學、海洋魚類生物學、海洋底棲無脊椎動物學、海洋生態(tài)學、海洋動物生理學、海洋微生物學和海洋生物技術等研究方向,其中海洋浮游生物學在國際上已具有一定的影響。

  早在20世紀50年代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學科便開始招收培養(yǎng)研究生,1981年獲得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95年建立博士后流動站。在“211”工程建設經費的支持下,已投入2000多萬元購進了一大批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建成了面積7100平方米的臨海海洋大樓,并擁有海洋生物標本館、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展示中心和海洋生物實驗場,使海洋生物研究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儀器設備和科研教學條件均居國內一流水平。目前本學科已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和留學生教育的完備人才培養(yǎng)體系,成為我國海洋生物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

  本學科點參加了多項全國大型海洋生物學與生態(tài)調查研究工作,還參加了聯合國GEF/UNDP/IMO的“東亞海域環(huán)境污染控制與管理廈門示范區(qū)”等國際合作項目,承擔了包括國家“973”和“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級重大項目在內的多項科研任務,已出版20多部專著,取得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許多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

  本學科點在海洋浮游動物生理生態(tài)學和種群遺傳學、海洋生態(tài)學、海洋中上層經濟魚類和鯊鰩類生物學、海洋動物趨光生理、經濟魚類的種質資源和病害防治以及海洋無脊椎動物幼體附著和變態(tài)機制等領域的研究走在國內前列。

  海洋地質

  海洋是風雨的故鄉(xiāng),是大氣溫度的有效調節(jié)器,是研究全球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洋中蘊藏著多種貴、稀、緊缺金屬非金屬礦產和豐富的油氣資源。海洋資源與環(huán)境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能源安全等重大問題。海洋地質是海洋地球系統(tǒng)科學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二級分支學科,是海洋科學中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我國海域遼闊、島嶼眾多、海岸線綿長,海岸帶巖石多樣,近海地質作用和沉積過程復雜,這些特征為海洋地質學綜合研究提供了廣博的空間。本專業(yè)主要以海洋資源與環(huán)境地質為主攻研究方向。開展海洋地質作用過程與環(huán)境,近海海洋資源調查,海底成礦條件、成礦作用、成礦機理和分布特征,近岸工程地質等方面的研究。弘揚“海洋地質過程與機理、海洋資源調查與開發(fā)、海洋地質環(huán)境與保護”三位一體的思想理念,重視海洋地質與其它學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綜合研究。

  海洋地質專業(yè)具有一支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由雷懷彥教授(博導、博士)、徐茂泉副教授、李超副教授(博士)、郭占榮副教授(博士后)等組成導師團隊。倡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科研道德作風和團隊合作精神,培養(yǎng)綜合素質高、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科研和教學人才,鼓勵青年學子開拓海洋科學研究的新領域。多年來,海洋地質專業(yè)的科教人員和學生承擔并出色完成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的科研項目,如國家科技攻關、“97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形成了海洋地球科學研究中的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和海洋沉積環(huán)境演化與生物記錄研究的特色領域,為國民經濟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學科專業(yè)(含研究方向與課程設置)

  1.1物理海洋學(070701)

  本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有:水聲遙測遙控、河口近岸物理海洋學和海洋環(huán)境動力學。

  課程設置:水聲遙測遙控、水聲信號處理、河口近岸物理海洋學、海洋環(huán)境數值計算、海洋氣象學、海洋流體動力學、微機原理及應用。

  主要選修課程:海洋聲學、水聲換能器及波束形成、數字通訊原理、譜分析原理及其應用、數值分析、計算流體力學、物理海洋學、海洋生態(tài)學、海洋沉積學、化學海洋學、環(huán)境科學概論。

  1.2海洋化學(070702)

  本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同位素海洋化學,河口化學,海洋環(huán)境化學,海洋有機地球化學等。

  課程設置:海洋地球化學、同位素海洋化學、海洋環(huán)境化學、海洋有機地球化學、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

  主要選修課程:海洋生態(tài)學、物理海洋學、海洋沉積學、近?;瘜W、同位素海洋學、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

  1.3海洋生物學(070703)

  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浮游生物學、魚類學、底棲無脊椎動物學、海洋動物生態(tài)學。

  課程設置:海洋浮游生物生態(tài)學,魚類種群生態(tài)學,底棲生物群落生態(tài)學,海洋動物生理學,浮游生物研究法,中上層魚類生物學,板腮魚類學,海洋生態(tài)學。

  主要選修課程:生物化學技術與方法,海洋浮游幼蟲生態(tài)學,中上層魚類形態(tài)分類學,魚類行為學,海洋浮游動物生態(tài)學。

  1.4海洋地質(070704)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資源(油氣、礦產)、海洋環(huán)境、海岸工程。

  課程設置:自然辨證法、專業(yè)英語、微機應用、地球科學概論、海洋地質學、海洋地球化學、海洋沉積與環(huán)境、海洋沉積生物學、海洋沉積碎屑礦物、天然氣水合物、結晶學與礦物學、海洋遙感、海洋新技術新方法、海岸工程學、工程地質學、海洋資源與環(huán)境。

  選修課程:可選修海洋化學、海洋物理及海洋生物專業(yè)的課程。

  2.報考條件

 ?。?)高等學校教師

  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畢業(yè),從事教學工作滿2年以上的高等院校教師以及高職、高專、新升格院校教師。

  符合報考條件的人員,資格審查表由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填寫推薦意見。

 ?。?)報名時間:

  1.網上報名時間:2005年7月10日-25日

  2.現場報名地點:廈門大學研究生院報名時間:2005年7月28日-31日

  3.報名程序:

  報名采用網上報名與現場報名相結合的方式。報名者先通過互聯網登錄報名點網站填寫,提交報名信息,然后在規(guī)定的現場報名時間內到指定的報名點繳納報名費、照相、確認報名信息。必須同時進行網上報名和現場報名,方可完成報名程序。

  3、考試科目

  政治理論、GCT、專業(yè)課、專業(yè)基礎課,共計4門。

  政治理論考試安排在全國聯考成績公布后與面試同時進行。

  GCT全國聯考,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考試。時間2005年10月22、23日進行。

  專業(yè)課、專業(yè)基礎課由廈門大學海洋系自行命題,專業(yè)課(海洋生物學專業(yè)《普通動物學》、物理海洋學(含海洋物理學)專業(yè)《普通物理》、海洋化學專業(yè)《分析化學》、海洋地質學專業(yè)《地球科學概論》)、專業(yè)基礎課(《海洋科學導論》)一張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3小時;考試時間與全國聯考時間相同。

  4、參考書

  《普通物理》1、2冊,程守洙、江之永編,高等教育出版社?!镀胀▌游飳W》(第三版)劉凌云、鄭光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化學》武漢大學出版社;《地球科學概論》,劉本培、蔡運龍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海洋科學導論》,馮士笮等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5、擬招生人數:25人

  6、上課形式:全脫產或半脫產

  7、收費標準及繳費方式:按學校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8、聯系人

  廈門大學海洋與環(huán)境學院,361005;

  戴老師,0592-2183064

?廈門大學

跨考考研課程

班型 定向班型 開班時間 高定班 標準班 課程介紹 咨詢
秋季集訓 沖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專業(yè)課1對1+專業(yè)課定向輔導+協議加強課程(高定班)+專屬規(guī)劃答疑(高定班)+精細化答疑+復試資源(高定班)+復試課包(高定班)+復試指導(高定班)+復試班主任1v1服務(高定班)+復試面授密訓(高定班)+復試1v1(高定班)
2023集訓暢學 非定向(政英班/數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協議班) 13800起 先行階在線課程+基礎階在線課程+強化階在線課程+真題階在線課程+沖刺階在線課程+專業(yè)課針對性一對一課程+班主任全程督學服務+全程規(guī)劃體系+全程測試體系+全程精細化答疑+擇校擇專業(yè)能力定位體系+全年關鍵環(huán)節(jié)指導體系+初試加強課+初試專屬服務+復試全科標準班服務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跨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北京尚學碩博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含本網和跨考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跨考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跨考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再通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跨考網”,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③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后在兩周內速來電與跨考網聯系,電話:400-883-2220